每天為你讀一點書【慈濟基金會獨家贊助】
च्यानल विवरणहरू
每天為你讀一點書【慈濟基金會獨家贊助】
📙每天為你讀一點書 📙 與您一起用耳朵感受生活中的歷史與文化 由歷史作家謝金魚主持,由長期關注社會公益與急難救助的「慈濟基金會」認養,第一季我們請名家朗讀,第二季我們關注社會議題也分享人文經典與歷史知識,第三季我們回歸歷史與文化,從生活入手,回溯一切的脈絡。 📧 聯繫 reicat@kingyo100.com Sound On: ht...
हालैका एपिसोडहरू
249 एपिसोडहरू
【精華特輯】產婆、助產士與醫師的過去到現在 ft. 陳鈺萍醫師
這週末就是母親節,說到感恩媽媽,就不能不提到生育。
因為台灣進步的醫學與便宜的健保,生產的風險已經大幅降低,但是百年前的台灣人究竟如何生小孩?你...

首相養成指南 ft. 李拓梓先生
日本我們雖然熟悉,但對它的政治體制可能很陌生,日本的最高行政首長──總理大臣,擁有什麼權限?不同時代的總理大臣,權限會有不同嗎?有人說明治時代之後的總理...

皇帝爸爸養兒也操勞:談康熙帝家書
先前我們談過古代的庶民教育問題,如果身為帝王,到底要怎麼教小孩?大家若看過《雍正王朝》或《康熙大帝》的小說或電視劇,應該知道幼年喪母的胤礽由父親康熙一...

老師們的夢想地圖 ft. 王政忠老師
城鄉的教育資源落差極大,生在數位時代的偏鄉孩子,或許還能靠上網自學補足一些差異,但在南投爽文國中教師、《老師,你會不會回來》作者王政忠眼中,城鄉教育差...

種樹的詩人 ft. 吳晟老師
成長於彰化溪州的詩人兼國民作家吳晟,推廣綠美化不遺餘力,為何他對樹木情有獨鍾?是什麼機緣投入造林種樹?對植物認知豐富的他,種樹時是否有遇到什麼困難?

石窟:古代佛教徒的修行、信仰與期望 ft. 顏娟英教授
說起佛教藝術,我們很容易想到龍門石窟或敦煌千佛洞裡精美的雕塑與壁畫,但世界上最早的佛教石窟在哪裡?石窟原先是供僧人修行用,為何後來會發展出壁畫與雕塑?...

阿嬤的讀書夢:日治台灣的女子教育 ft. 游鑑明教授
台灣男性可能從清代開始,就可以到私塾或鄉學之類的學校上課,但台灣女子大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受教育?到了日治時代,殖民政府是如何看待女子教育,他們預期的成...

描繪台灣:日治台灣的美術教育與藝術家 ft. 顏娟英教授
這幾年因為《不朽的青春—台灣美術再發現》、《光─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》這些展覽,讓很多人意識到台灣藝術史有不少瑰寶。我們知道台灣在清代已有一些中國藝術的...

地震串起台土二十年善因緣 ft. 謝景貴師兄
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強烈地震,多處樓房倒塌,台灣在第一時間即派遣救難隊前往,慈濟也迅速宣布後續的救災行動,但早在1999年,慈濟就開始向遭逢強震的土耳其...

開眼看世界:清末到民初的歷史教科書 ft. 陳建守研究員
上一集我們談到啟蒙讀物,這一集要來聊聊各位學生時代又愛又恨的必備讀物──教科書。中國是從哪時候開始有歷史教科書的?跟從前的《三字經》或《千家文》有什麼不...

啟迪童蒙:古早台灣的小孩讀什麼書? ft. 黃震南老師
一定有人小時候曾被家長送去上讀經班,或被要求背誦「三百千千」,也就是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和《千家詩》,這些書是怎麼來的?日治時代的台灣囝...

池上地震後的修復與改造 ft. 劉秋伶師姐
台東去年9月18日發生規模6.8強震,急難救助經驗豐富的慈濟,總部就設在花東,當下是如何啟動機制並投入救援呢?對於受災戶進行初步的收容及關懷後,慈濟是如何評...

大里杙:台中發展史的縮影 ft. 阮德楊老師
我們都知道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是清朝時期的台灣三大港市,但你有聽過排行第六的「大里杙」(現台中大里)嗎?大里杙是什麼意思?當時的榮景如何?最早的族群是哪...

前鎮:高雄的過去與未來 ft. 金儒農博士
說到高雄,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布滿煙囪的工業區,但高雄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大型工業?主要的工廠與加工區大概分布在什麼地方?前鎮是高雄最早的加工出口區,它的地理...

藍衫不是只有客家人穿?客家刻板印象大破解! ft. 戴寶村教授
台灣是個族群大熔爐,其中客家人是何時來到台灣?印象中福佬人都住平原、客家人住淺山,原住民則住在山區,彼此涇渭分明,這是正確的嗎?以前客家人與周邊族群是...

皇上休閒時都在玩什麼?乾隆的瓷器品味 ft. 余佩瑾博士
故宮博物院收藏了豐富的清代宮廷瓷器,有歷代皇帝的典藏,也有皇帝們新製的瓷器,究竟瓷器的魅力何在,竟能像後宮美人一樣讓帝王如此著迷?手感溫潤的清宮瓷器,...

原住民族如何過年? ft. 方克舟先生
來到大年初三,各位有沒有名正言順睡到飽?我們知道農曆年是漢人的節慶,也有很多的年俗,但在原住民的文化中,有關於「過年」的概念嗎?如果有的話,是用什麼樣...

做人a媳婦就知道理?妻子的典範是如何形成的?
#妻子 是什麼?我們從小就聽說王子與公主的夢幻婚禮,卻從沒有人告訴我們公主婚後成為人妻要面對什麼樣的心境轉換,美國知名作家與歷史學家瑪莉蓮亞隆在《太太的...

COP27:氣候巨變中,世界如何應對? ft. 凃君曄師姐
慈濟基金會去年參與了萬眾矚目的「COP27」(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),但COP27是什麼意思?這個會議對於未來的影響有多大?慈濟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COP會議?...

日治台灣的兩個新年:舊俗與新制的消長 ft. 林玉茹研究員
日本人向來是過新曆年,台灣人則是過舊曆年,那日治時期的台灣,祖先們不像我們可以摸三圈或收看特別無聊節目,那他們的除夕夜是怎麼過的?有哪些文獻可以參考?...

灶:台灣民俗與信仰中的意義 ft. 林茂賢教授
現代人因為外食及外送服務方便,可以完全不煮飯,對廚房的感受不是很強。但爐灶對以前古早時代的的台灣人來說,有什麼樣的意義?當時他們如何使用爐灶?
...

海線鐵路百年史 ft. 蘇昭旭教授
2022年是台灣海線鐵路的百年紀念,或許有些朋友對它並不熟悉,但至少聽過連接海線與山線鐵路的「追分→成功」這兩個車站吧?究竟海線鐵路的起訖點在哪?
縱...

佛經之王:法華經的故事 ft. 何日生博士
漢傳佛教有非常多部經典,為何《妙法蓮華經》(簡稱《法華經》)有如此與眾不同的地位,甚至被尊為「經中之王」?它什麼時候集結而成的文本?《妙法蓮華經》這個...

包走一座山:台灣的林業故事 ft. 洪廣冀教授
之前我們談論過臺灣林業在日治時代的發展,這回要講講位於花東地區的「後山」,大約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林業?後山較知名的林場如棲蘭山、林田山等,在臺灣林業中扮...

三重:北漂仔孕育夢想之地 ft. 洪希賢老師
新北市三重區位在由大漢溪和淡水河匯集而成的台地,由於地利之便,吸引很多北漂族在此落腳,現今三重有哪些重要的聚落?我們是否能從在地信仰看出族群或原鄉的來...

來去後山:台灣東部的移民史 ft. 陳鴻圖教授
說到台灣東部,人們常用「好山好水好無聊」來形容,但也說明這裡蘊藏豐沛的自然資源,而且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,更是全台灣考古發現最豐富的地方。但東部是什麼時...

清水:海線的珍珠 ft. 吳長錕老師
台中海線近年來常常成為新聞的標題,但除了大家會去拍照的高美溼地之外,海線的意義是什麼?尤其是舊稱「牛罵頭」的台中清水,具有什麼樣的樞紐地位?作為新石器...

沒有土地哪來文學?最在地的農民文學是什麼? ft. 作家江昺崙
我們常說「沒有土地哪有文學」,說到台灣文學中最在地的分類,當然就是農民文學,但農民文學的定義是什麼?誕生的背景是什麼時代?所謂的農民文學,是指寫作的人...

吳新榮與鹽分地帶文學 ft. 陳文松教授
日治時代的台灣醫師,多少對音樂或文學有所涉獵,除了「台灣文學之父」賴和,另一位被醫師耽誤的文學家,就是來自台南的吳新榮。這位帥氣的文藝青年赴日受完醫學...

青年為何走入慈濟?慈青三十年的回顧 ft. 賴郁文師兄
我們都知道臺灣的宗教很自由,但面對狂熱的信徒,仍難免有點敬而遠之。學生時代的你如果被邀請加入宗教團體,是不是會覺得「先不要」?但你知道慈濟除了長輩級的...

台灣男子葉石濤 ft. 作家江昺崙
常去台南的朋友,可能會聽過有人以「這是個適合人們做夢、幹活、戀愛、結婚,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。」來形容台南。此話出自於作家葉石濤先生,身為台南望族的他,...

白頭殼仔的人生組曲:日治台灣的草屯男子 ft. 陳文松教授
說到臺灣史或臺灣文學,不能不提1920年代成立的「臺灣文化協會」,協會成員除了我們熟知的林獻堂和蔣渭水,鮮少有人提及來自南投草屯的洪元煌,他常與知識份子籌...

島都與帝都:台灣文學中的城市意象 ft. 陳允元教授
講到臺灣文學,一定會想起葉石濤的金句「沒有土地,哪有文學?」但關於土地,我們總會聯想到農村、漁村或山林,忽略了城市也是土地的一部分。那麼在臺灣文學史中...

自然好美,我的眼睛都裝不下:獵人學校的故事 ft. 作家撒可努
如果你是位在都市長大的孩子,能想像要是有一天電器、網路都被關閉,眼前盡是好山好水好無聊,感官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嗎?
森林警察AKA原住民作家撒可努,...

小小紅包、大大祝福:歲末祝福的故事 ft. 賴睿伶師姐
時序來到十二月,相信不少人已早早安排好耶誕節或跨年夜要如何度過,但你聽說過慈濟人有個很特殊的「歲末祝福」活動嗎?它的起源是什麼?活動有哪些亮點呢?

妖怪的本體是人心? ft. 作家瀟湘神
台灣的妖怪傳說,除了「虎姑婆」和「蛇郎君」,你還聽過哪些?但台灣明明沒有野生老虎啊!為什麼虎姑婆而不是石虎姑婆或黑熊姑婆?它反映的社會型態是什麼?這些...

作家不寫作時都在做什麼? ft. 作家朱宥勳
小說家或文學家,真的每天都在寫文章、喝露水嗎?本集邀請作家朱宥勳來爆料,台灣文學史上的大作家們平常都在忙些什麼?真的靠稿費就可以維生嗎?
像是鍾...

臺灣文學的起點與關鍵時刻 ft. 蘇碩斌教授
臺灣從漢人移居之後,陸續有文學作品誕生,但臺灣文學比較明確的開端是什麼時候?早期原住民沒有使用文字,要怎麼傳承他們的文學?
在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...

韓流中不可不知的經典之作 ft. 楊爾寧先生
說到歐美或日本的文學經典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袋名單,但似乎鮮少談論韓國的文學經典。有在看韓國古裝劇的觀眾,應該很常見到台詞中出現《春香傳》,它的內容在...

千年經藏、全新感受:慈濟的經藏演繹 ft. 何日生博士
上一集我們談到佛教經典的形成,這集來談談慈濟所修持的《法華經》有什麼樣的特質?還有12月9日起將在高雄巨蛋登場的《靜思法髓妙蓮華》經藏演繹,能為眾生帶來...